垃圾填埋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流方式(占比约60%),但随之产生的填埋场渗滤液,却像一把“隐形利刃”——它由雨水渗入、垃圾分解水及自身水分混合而成,含高浓度有机物(腐殖酸、酚类)、氨氮、重金属(铅、镉)及病原体,若直接排放,会污染地下水、恶化土壤,威胁生态安全。如何将这股“污水”转化为“清流”?近年来,多种技术的组合应用,正在给出高效解决方案。
一、生物处理:微生物的“吃污战场”
生物处理是渗滤液处理的“基础牌”,靠微生物代谢分解污染物,分厌氧、好氧两类:
厌氧处理:适合高浓度渗滤液(COD≥10000mg/L)。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下将有机物分解为甲烷(可回收作能源)和二氧化碳,COD去除率达60%-80%。优点是运行成本低、污泥量少;缺点是反应时间长(10-20天)、受温度影响大(最佳35℃),对氨氮去除有限。
好氧处理:适合低浓度或厌氧预处理后的渗滤液。好氧菌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COD去除率70%-90%,氨氮去除率可达80%以上。但需持续曝气(运行成本高)、产生大量污泥,对难降解有机物(如腐殖酸)效果不佳。
二、物理化学处理:给污染物“设卡拦截”
展开剩余71%物理化学处理是生物法的“补充剂”,用于解决生物法难处理的污染物:
混凝沉淀:向渗滤液中加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)和絮凝剂(如聚丙烯酰胺),使悬浮物、胶体及部分有机物形成絮体沉淀,COD去除率30%-50%。优点是见效快、操作简单;缺点是产生化学污泥,需后续处理。
吸附法(如活性炭):利用多孔材料吸附有机物和重金属,COD去除率40%-60%。但活性炭易饱和,再生成本高,适合处理低浓度尾水。
高级氧化(如Fenton、臭氧):通过强氧化性羟基自由基(·OH)分解难降解有机物(如农药残留),COD去除率50%-70%。缺点是运行成本高(需大量氧化剂),仅适用于生物处理后的尾水深度处理。
三、膜处理:精准过滤的“最后一关”
膜处理是渗滤液达标排放的“关键棋”,靠膜的截留作用去除微小污染物:
微滤(MF)/超滤(UF):作为预处理,去除悬浮物、胶体和细菌,为后续膜处理“铺路”。
纳滤(NF)/反渗透(RO):深度处理的核心。纳滤可去除有机物、氨氮和部分盐分;反渗透则能截留几乎所有污染物(包括重金属、小分子有机物),出水COD可降至50mg/L以下,达到《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》一级排放标准。
膜处理的优点是出水水质好、占地小;缺点是膜易污染(需定期清洗/更换)、运行成本高(尤其是反渗透,能耗大),且会产生20%-30%的浓水(需进一步处理,如蒸发、焚烧)。
四、组合工艺:1+1>2的“协同作战”
因渗滤液成分复杂,组合工艺成为主流,核心逻辑是“优势互补”:
经典组合:厌氧+好氧+膜处理(如厌氧反应器+活性污泥法+反渗透)。厌氧处理高浓度有机物,好氧降解剩余污染物,膜处理深度截留微小杂质,最终出水可达一级标准。
简化组合:混凝沉淀+好氧+纳滤。混凝去悬浮物,好氧降有机物,纳滤提水质,适合中浓度渗滤液。
五、未来方向:从“处理”到“资源化”
随着技术进步,渗滤液处理正从“无害化”向“资源化”转型:
能源回收:厌氧处理产生的甲烷可发电(1m³甲烷约发电2.5度),既能降低运行成本,又能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资源回收:渗滤液中的磷(来自食物残渣)可提取作肥料,重金属(如铜、锌)可回收再利用,减少资源浪费。
绿色生态:人工湿地与景观结合(如公园、湿地花园),既处理污水,又美化环境,实现“生态效益+经济效益”双赢。
结语
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,是一场“与污染物的持久战”。从生物处理的“微生物吃污”,到膜处理的“精准过滤”,再到组合工艺的“协同作战”,每一步都在推动“污水”向“清流”的蜕变。未来,随着资源化技术的普及,渗滤液或许不再是“负担”,反而成为“资源库”——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“循环经济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毕竟,垃圾是“放错地方的资源”,渗滤液也能成为“放对地方的财富”。
发布于:辽宁省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